|
很多人认识克路易坦这个名字,是通过那张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尽管老奥的“贝小协”录音有多个,但论在乐迷中的流传程度无疑是克路易坦版最高)。除此之外,克路易坦在普罗乐迷中几乎说不上有什么“受欢迎程度”。再加上地域偏见——“法国指挥”的贝多芬?——这套EMI的5 in 1系列的贝交全集似乎注定了不会是市场宠儿。
其实,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指挥”(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以为如此)就是一个错误,其实他是不折不扣的比利时人:其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而克氏也是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他的事业起步则是担任父亲的指挥助理。后来,他的艺术事业主要是在法国建立——历任巴黎国家歌剧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被称为“法国乐坛的统帅”。“法国指挥家克路易坦”这一谬误也因此产生。克路易坦的成就中有一条不可不提,他是第一位登上拜鲁伊特指挥台的“法语系指挥家”。
在艺术风格上,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派”的指挥家似乎无可置疑,比利时和法国的音乐体系也一贯被统称为“比法学派”。但事实上,在比利时与荷兰合称为尼德兰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中心。“比法”虽可归于同一文化体系,但当中是存在差异的——正如我们更常说到的“德奥”,相信乐迷们都会同意,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艺术家,德国和奥地利的差异不可谓不明显。而说到比利时与法国的差异,如果以小提琴家为例,将比利时的葛罗米欧与法国的蒂博或法兰切斯卡蒂比较,就是很鲜明的例证:后者更注重浓郁的色彩、甜美的发音与迷人的情调,而前者则是清雅、高洁、朴素的“君子风范”。
克路易坦指挥柏林爱乐于1957-60年录制的这套贝交全集,并不是N多贝交全集版本中的“又一套”,而是极为出色的一个演绎,笔者甚至觉得并不逊色于同一乐团几年后在卡拉扬棒下的那套“经典”。对了,这套录音还是在卡拉扬统治柏林爱乐的几十年间唯一一套由客席指挥家执棒的贝交全集录音。与卡拉扬的“绝对控制”相比,克路易坦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份从容、和谐、平衡的“天然”感。与“那个时代”的德奥浪漫派大师相比,克氏的贝多芬是比较清透和具阳光气息的。不追求撼人心魄的激荡,但同样能呈现出宽广的意象。没有特别个性化的神来之笔,属于“让音乐自己说话”,但又毫不呆板沉闷,从分句到节奏处理,处处洋溢着一股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风格,似乎是四十年后的今天贝多芬演绎手法的一个先声。但如今的指挥家,又岂有克路易坦那种高洁、温雅的气质和风度?
九部交响曲的演绎平均水准很高,简单而言,3、6、9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而两部早期交响曲也出色得让人觉得这并非贝交中“次一等”的作品。相对而言,4、8两部稍显平庸。克氏能留下这套出色的贝交,乐团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如果换成任何一队法国乐团,相信都不能有这样的效果。而且那时候的柏林爱乐被卡拉扬统治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沾上后来那种无论在哪位客席指挥棒下都散发出的浓重的“卡拉扬味道”。
P.S.立体声录音技术诞生于1954年。
EMI的早期立体声录音效果惊人:动态、音场、定位皆绝佳。而且,这是史上第一套立体声贝交录音。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布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