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布鲁
楼主: snakeyan

小弟新人问下CC是什么版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13:33 发表

比较偏见.


是么?那阁下的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由于先天条件不足,CC目前深受片源的困扰,以致选片的质量较不如以前了。LD和DVD初期,当时很多中小公司对于文艺片市场不是很看好,CC像一匹黑马,趁机买下了很多发行版权,结果早期异军突起。但当其他公司逐步对文艺片开始重视的时候,CC的选片之路是越来越难,很多时候就吃吃老本挣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mulsion 于 2009-8-13 22:04 发表


是么?那阁下的高见


CC全称Criterion Collection。是一个立足美国以文艺和经典影片DVD发行为主的独立DVD厂牌。

他不注重娱乐是不假,但历史上也发行过不少娱乐影片(《勇闯夺命岛》《世界末日》...)。不少么,说来说去就这二部.

画面老片修复这个说法倒不尽然。他家的老片修复能力根本无法和好莱坞大公司抗衡(资金所限)。小公司有这种诚意做大公司基本不会发的优秀老片,就目前来说画面修复是用心的.

挑片眼光确实还是很高,但近年也有下滑和媚俗的趋势。这个趋势我还没发现.

独家花絮嘛,评论音轨算是一绝。纪录片基本没有自己的,都是从电视台等其他地方买来的。这句话后半段不同意,幕后花絮大多比较独到,你还要求他做什么花絮,做这些老片的花絮也是要花成本的.

若论收藏价值,包装近年来也缺乏新意。CC出过很夸张的包装么,我没印象.

文艺片厂牌多如牛毛,其实在真正的文艺片粉丝那里,CC现在只是文艺片厂牌里的一大俗,就跟沃尔玛在超市里的地位一样,说他是一绝那真是抬举他了.那请你在推荐一些多如牛毛文艺片厂牌让我开开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lulu4 于 2009-8-13 22:20 发表
似乎,由于先天条件不足,CC目前深受片源的困扰,以致选片的质量较不如以前了。LD和DVD初期,当时很多中小公司对于文艺片市场不是很看好,CC像一匹黑马,趁机买下了很多发行版权,结果早期异军突起。但当其他公司逐步对文艺片开始 ...


LD初期和DVD初期是两码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近期发行或将要发行的“排斥”“人间的条件”以及“Z风暴”,很让人激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22:24 发表

不少么,说来说去就这二部.


没看我打了省略号么,其他帖子里也提到了。Wes Anderson的那些算不?Robocop算不?沉默羔羊算不?严格的说,像<末代皇帝>这样的片难道不能算?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22:24 发表

小公司有这种诚意做大公司基本不会发的优秀老片,就目前来说画面修复是用心的.


这里没有谈诚意问题。谁也没说CC没有诚意。后一句,修复是否用心(甚至是否有修复)岂是看画面就能看得来的。远的不说,就今年上半年CC发的那些碟,哪些是有CC修复的,哪些是拿别人现成的修复拷贝的,哪些是没有修复的,你都仅凭画面就说得上来么。我对CC修复水平的考量是在技术层面和好莱坞其他大公司的水平对比而得出的结论,是硬指标。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22:24 发表

这个趋势我还没发现.


那是你不知道CC本可以发什么而按住没发。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22:24 发表

CC出过很夸张的包装么,我没印象.


我没说夸张。CC的包装(包括封面设计)从来就是熨帖+厚实。但近年来不仅封面设计水准有所下滑(今年以来的还可以),文字内容也有缩减趋势(其官方说法是环保和文字花絮网络化)。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3 22:24 发表

那请你在推荐一些多如牛毛文艺片厂牌让我开开眼.


CC现在确实是文艺片里的旗帜地位。但你若真正爱文艺片,BFI、AE、SR、Carlotta、MK2、RHV、Edition Filmmuseum、DFI甚至MoC在你眼里都会是比CC更有进取心更有胆识的公司。尤其BFI,我现在非常赞赏它在蓝光领域的努力,一些别的公司连DVD都不肯发的碟,它愣是敢拿到蓝光上,大大扩展了文艺片爱好者的眼界。不要以为看看<第七封印>之类的就如何。这样的片子,早就发过N轮了,CC再发一次,是很好,但现在还有成百上千的优秀文艺片压根连DVD都没发行过,它们可能就在某个地窖里等着这些文艺片厂牌勇敢地青睐,而CC这样的肯定不会冲在前面。(它的Eclipse系列现在反而比主牌更受欢迎,因为发的都是文艺片爱好者急于看到的片子而不是催我们洗牌的片子。可惜它只是CC眼里的鸡肋,不仅没花絮,CC也没什么心思放在修复画面上,更没有按月准时供应)






我发表这些言论并非要踩CC,我现在每个月都买CC,看的CC也不算少了。但眼界要放宽一点,批评的眼镜要戴起来才能监督这些厂牌成长,没有哪个牌子是谁的衣食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它的Eclipse系列现在反而比主牌更受欢迎,因为发的都是文艺片爱好者急于看到的片子而不是催我们洗牌的片子。可惜它只是CC眼里的鸡肋,不仅没花絮,CC也没什么心思放在修复画面上,更没有按月准时供应.
这个系列里电影能出就不错了.
呵呵,你的要求太高,没一家公司能做到.
多如牛毛文艺片厂,也就这几个啊.这句你可够夸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寻欢 于 2009-8-14 01:00 发表
它的Eclipse系列现在反而比主牌更受欢迎,因为发的都是文艺片爱好者急于看到的片子而不是催我们洗牌的片子。可惜它只是CC眼里的鸡肋,不仅没花絮,CC也没什么心思放在修复画面上,更没有按月准时供应.
这个系列里电影能出就 ...


BFI就做到了。你去搜搜BFI的Flipside系列,和它最近的Bill Douglas。比标准的Eclipse强出百倍。

我列出的那些厂牌都是在文艺片里做得颇有佳绩的,又不是说文艺片厂牌就这些。如果要把做文艺片和公版的studio全列出来,仅美国本土的数目就远远超出上面列举的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mulsion 于 2009-8-13 23:03 发表


没看我打了省略号么,其他帖子里也提到了。Wes Anderson的那些算不?Robocop算不?沉默羔羊算不?严格的说,像这样的片难道不能算?

正如人为的将电影形式和内容进行二元化,现今将电影的商业和文艺性进行人为的割裂,这种观点是早已经过时了。电影经历了百年历程,电影的各种表现技法可谓是已发展的相当成熟,自《撒旦探戈》后的“电影已死”以及“戈达尔分界”的惊呼,正是对于电影发展的一种心理写照。现代基本形成的共识是,电影强调的是一种语境设置,即采用贴切的表现手法去设置需要表达的信息。因此,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有什么样的“文艺性”就会有什么样的“娱乐性”(这里阐述并不严格,还带有人为划分的痕迹,但为了表述方便需要),这些抽象的符号是互为依存,互为整体的。
因此,将电影人为的商业和文艺割裂是不合适的。雷诺阿、黑泽明、特吕佛、费里尼、希区柯克、里恩、塔蒂等这些大师的经典作品本身就很强调电影的票房和大众性,像戈达尔、塔可夫斯基等后期作品中将电影作为纯粹表达政治或者光影试验工具而贯彻的,毕竟是极少数,电影是一门讲究投入和回报的艺术。但是就是这些极少数,如果你能从电影的时空表现、场面调度、打光方式、结构剪辑等方面去欣赏,仍然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娱乐性”,眼球和大脑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就拿最“商业化”的X战警、钢铁侠、魔戒等等,如果没有前人的艺术探索,如果没有声、光的美的表现,怎么又会讨巧大众的视线?你难道能说这些作品中就没有文艺的成分?
再转到CC,您所称的《末代皇帝》、《机器战警》和文德斯的影片不入文艺之流,这是不恰当且相对片面的。CC作为记载电影潮流的一影碟发行公司,题材的代表性和多元化是其创办和发展的初衷,《机器战警》、《喋血双雄》、《石破天惊》、《沉默的羔羊》、《返老还童》等这些正是主流大众影片中的皎皎者,都很好地用适当的手法表达了电影的语境,代表了近现代大众文艺电影的一种创作潮流,适时将其放入CC行列,体现更加全面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无不妥。《末代皇帝》更是介于大众和少数之间的一部优秀作品,叙事的方式、色彩的隐喻、镜头的考究等等无不给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可以说是贝托鲁奇的巅峰成熟作品。
而文德斯的作品显然也代表了一种创作方向,其平淡的风格、台词的冷幽默、演员的表演、道具的粗糙、小人物的塑造等等颇具特色,导演的个人标签明显,在国外影迷中拥有不少人气。如果说安东尼奥尼、伯格曼的作品是“精雕”的,德西卡、阿巴斯的作品是“真实”的,那么文德斯的作品就是“随意”的,这是一种后现代的电影创作风格。正是有了CC的独到发掘,才会让我们有机会能够认识到文德斯、福勒、罗依格、莫里塞、鲍威尔等这些特色导演的作品,难道这不正是电影爱好者所追求的吗?
诚然,电影是澔海无边,自诞生之日起,估计到目前已经产生了40万部以上的作品,CC公司仅仅是在电影仓库的缝隙中透出的一丝光线,给我们带来优良作品欣赏机会的一家中小规模的影碟制作公司。除此之外,还有BFIMK2KinoMOC等等一些发行过不少非大众类作品的制作公司或系列,但所有作品加起来显然也只是电影的一个零头,远远不能囊括电影全貌。所以CC能够做到的,就是能将电影发展主要潮流中具有特色的一些作品结合优良的影碟制作水准呈现给大家,使大家能够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特色语境,享受到电影文化的熏陶,领略到电影宏大发展分支的概貌。从这一点上来讲,CC较其它类似的公司是成功的。
归根到底,电影是需要观众的,两者不能分割,同样,电影的“娱乐性”和“文艺性”也无法剥离,不想赚钱的电影那是扯淡,只不过存在娱乐的受体差异而已。CC是能够恰当均衡两者关系的一家公司,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CC的主要原因。请记住,小众不一定文艺,大众也需要文艺。

原帖由 Emulsion 于 2009-8-13 22:34 发表


LD初期和DVD初期是两码事

我的原文是“LD和DVD初期”,指的是CC从84年开始发行LD到发行DVD初期这十几年的时间段。

[ 本帖最后由 gululu4 于 2009-8-14 20: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李寻欢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楼绝啊!严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 沪ICP备16023182号-1 )

GMT+8, 2025-9-6 11: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