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布鲁
楼主: bluemovie

[外版碟讯] 个人很期待的两部A区碟——影武者、微观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movie 于 2009-7-29 16:39 发表


不知你所指的“原来的源制作”是合意?我的理解,应该是在cc制作dvd时修复过的母盘基础上直接转制的,不过这里的母盘本身就是胶片级的了。

我所说的画质,当然指的是我们肉眼所见效果,老片的胶片质量和保存相对较差,效果自 ...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母盘的概念,这就涉及到bd或者dvd的视频制作过程。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对于原始胶片(底片)进行扫描、修复和存储,当然,存储的介质和方式有很多种,存储下来的信息就是制作碟片的视频源数据。
其次进入到碟片的开发阶段,对于视频源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处理好后,连同音频压缩编码的信息和菜单花絮等二进制编码一起进行封装(封装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各项检测),最终形成母盘制作的数据源。
然后开始制作母盘,这个过程就是将开发好的数据源传输到母盘介质上,母盘的制作工艺也有很多讲究,不多叙述。最后就是通过母盘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压盘生产。
所以,了解了bd的制作过程后,就会知道,制作dvd的母盘和bd的母盘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故才会有之前的提问。
另外,你所说的老片bd较dvd提升效果不明显,你知道吗,现在的老片修复已经动辄使用6K甚至是8K的扫描技术了,这样的视频源信息量不仅比dvd要远胜,而且比2K标准的bd也要强出很多倍,同时考虑到bd的视频解析容量要比dvd的容量高出5-6倍,所以对于老片而言,bd较dvd提升的潜力是巨大的。

[ 本帖最后由 gululu4 于 2009-7-29 17:4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那我个人觉得应该是采用制作dvd时修复而成的视频源,因为对胶片的修复没有必要重复了,不同的只是视频压缩的步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movie 于 2009-7-29 17:36 发表
恩,那我个人觉得应该是采用制作dvd时修复而成的视频源,因为对胶片的修复没有必要重复了,不同的只是视频压缩的步骤。

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化,影子武士是35mm遮幅拍摄,CC对于影子武士的视频源制作应该采用的4K标准(在此感谢E大的指导),这样的标准应付bd制作是绰绰有余的。但高清的BD视频压缩比SD要有效的多,画质提升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也更能够接近影片的剧场画质效果。
我还是这个观点,看老片的画质效果,不能仅将重点放到画面是否清晰和锐利上,也许本身胶片的效果就是柔化的,还应多关注下画面的色彩表现、噪点程度、明暗对比等是否能忠实原始胶片。

[ 本帖最后由 gululu4 于 2009-7-29 18: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35mm胶片拍摄的,物理分辨率都是4k左右,但是老片大多可能是因为胶片保存或者拍摄条件等等原因画质不甚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的原始效果由于年代关系比较难判断了,就影武者而言,blu-ray上说室外场景效果还是理想的,室内场景由于光线关系噪点很多,色彩的纯度比dvd是进步很多了。

话题延展一点,我还是挺奇怪,即便是年代久远,像教父、美国往事这样当年的大制作,是因为胶片保存的关系,还是拍摄时打光的关系(应该不至于是经费问题吧),为何噪点如此之多,锐度又不够,而年代相近、同样为大制作的库布里克的2001、闪灵等片就要理想许多,可能是过去家庭影碟市场没有兴起,电影公司对胶片保存不重视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movie 于 2009-7-29 18:11 发表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35mm胶片拍摄的,物理分辨率都是4k左右,但是老片大多可能是因为胶片保存或者拍摄条件等等原因画质不甚理想。

这是自然。但几十年前的老片,就算保存和拍摄条件的原因造成画质不理想,但胶片的效果一般还是要比bd画质强。不信,你可以用放映机把原始的胶片投影到100寸和bd投影进行ab对比,当然这对比不包括极端的保存和拍摄条件造成的劣化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movie 于 2009-7-29 18:17 发表
老片的原始效果由于年代关系比较难判断了,就影武者而言,blu-ray上说室外场景效果还是理想的,室内场景由于光线关系噪点很多,色彩的纯度比dvd是进步很多了。

话题延展一点,我还是挺奇怪,即便是年代久远,像教父、美国往事这样 ...

我想,不是你所讲的原因,这主要和导演创作意图是很有关系的。教父和美国往事这类题材的影片需要的是回忆和纪实的表现效果,所以仿照了记录片的拍摄印象,影片的噪点控制相对就会多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4000p的胶片和1080p的蓝光(而且模转数应该也有画质损耗)没啥可比性,即便是老片,1080P的蓝光和480p的dvd都相差甚远,只不过后者的差距相对就没那么多惊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luemovie 于 2009-7-29 18:27 发表
4000p的胶片和1080p的蓝光(而且模转数应该也有画质损耗)没啥可比性,即便是老片,1080P的蓝光和480p的dvd都相差甚远,只不过后者的差距相对就没那么多惊喜了。 ...

也许。。。。可能吧。
但我对于画质的理解是,按照人类的视觉习惯,首要的是构图,其次是色彩和明暗,然后才细节和锐利程度。所以,色彩的提升已经是很大的提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lulu4 于 2009-7-29 18:25 发表

我想,不是你所讲的原因,这主要和导演创作意图是很有关系的。教父和美国往事这类题材的影片需要的是回忆和纪实的表现效果,所以仿照了记录片的拍摄印象,影片的噪点控制相对就会多些。 ...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不过派拉蒙的画质在dvd时代是出了名的差(锐度差、噪点多),相信这和他们的胶片保管有很大关系。美国往事也许是当年票房亏的太惨,片方置之不理了。

模拟的东西就是娇贵,像黑胶唱片,品相好坏会和音质有很大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 沪ICP备16023182号-1 )

GMT+8, 2025-10-29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