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是受什么影响都喜欢上了挑刺,那么我们也来挑挑好莱坞的刺,为什么恐怖分子布满全世界盯着美国人不放?或者又一次恶炒?
《加勒比海盗3》:很多地方都出现好莱坞电影为荣,很多城市也都削尖了脑袋往好莱坞的银幕上钻,要是能在像《加勒比海盗》这样的超级卖作电影中露脸,一定能为这座城市带来无比的荣耀。不过,当这份荣誉降临新加坡的时候,迎接好莱坞的不是鲜花而是新加坡的臭鸡蛋。
起初,许多新加坡人得知周润发将在《加勒比海盗3》中说一句“欢迎来到新加坡”时还感到非常开心,新加坡终于“上”了国际银幕。可是,在知道这布戏的内容以及周润发欢迎大家来的“新加坡”原来是一个海盗国后,不少当地人就非常生气。新加坡的《联合晚报》报道了这条消息后,编辑部就不断接到读者表示不满的电话。不过,影片并没有到新加坡拍摄,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新加坡的景物,不少当地影迷认为,电影将新加坡海域变成海盗集中地,将对新加坡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新加坡是一个非常依靠海运的国家。
不过话说回来了,新加坡所在的马六甲海峡古代就是海盗频出的地方,明朝郑和就在那里打败大海盗陈祖义。为马六甲除了一害。就算到了今天,加勒比那头都已经太平了,马六甲却依然海盗安不断。据统计,2004年该地区一共发生了169起海盗袭击来往船只的事件。事实上,没有报案的差不多是报了案的海盗事件的两倍。从专业角度来看,马六甲海峡的客观环境要比“加勒比”更适宜成为海盗天堂。海峡太窄,船又太多,船只必须按照事先规定的海道分道航行,速度也不能太快,所以海盗的快艇很容易将大船包围。
其实好莱坞选中这里还是挺有眼光的,只是将海盗的脏水全泼到新加坡头上显得有些不公。
《爱国者》《U-571》等
从根上说,美国人就是英国种,所以他们两家一直热热乎乎的,可是2000年的两部好莱坞大片把英国人彻底惹火了。先是4月上映的《U-571》,美国人把俘获德军潜艇密码机的战功记在了自己的名义下,要知道那次战斗打响的时候,老美还没参战呢。这引起了当年参战的英国官兵和军烈属的强烈抗议,最后还是克林顿总统亲自出面写了道歉信,才算把这件事情安抚了下去。
可是消停了两个月,好莱坞又把屎盆子扣到了英国人的脑袋上。6月上映的《爱国者》再次强烈刺激了英国人。为了表现独立战争中美军的英勇,好莱坞的编剧们想尽办法把英国军队描写得禽兽不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把影片中头号反面人物卡明特塑造得险恶冷血。这回愤怒的是卡明特故乡利物浦市的市长,他公开要求影片公司道歉,并说:“历史学家并无根据说明,这位利物浦的大英雄是位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好莱坞有个习惯就是在电影中把英国人那种高贵的品行完全剥夺,然后妖魔化他们。”其实早在《勇敢的心》上映时,就已经有英国人对梅尔•吉布森为了突出苏格兰人而将英格兰人刻意丑化表示不满,不过那毕竟都是不列颠岛上的事情,而且年代久远,就没有引起轩然大波。
《300勇士》
在伊朗核问题到了最敏感的时候,要说《300》这部片子与政治无关,恐怕连布什自己也不会相信吧。
《300》中的波斯王薛西斯是个声音浑厚但举止有些娘娘腔的瘦高个,他的手下不是是表情夸张的矮胖子就是长相奇特的怪物。他的军队作战技能极差,斯巴达人能像砍瓜切菜一般轻易弄死波斯人。好歹波斯也是文明古国之一,身为波斯后裔的伊朗人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这部影片在伊朗虽然被禁,但依然可以发行DVD,可见现在的伊朗还是比较民主的。看过这部影片后,伊朗总统内贾德、内阁官员及当地媒体不约而同严厉斥责华纳兄弟公司,认为该布影片经过精心算计的手段,以强化美国打击伊朗核武器计划的正当性。好莱坞电影让伊朗人感到不满,这不是第一次。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引起伊朗对好莱坞乃至美国的控诉。
当然我们所说的远不止这些,冷战期间,美国拍摄了大量丑化苏联的影片,几乎每部007电影中都会蹦出来一两个“邪恶”苏联将军。除了这些,好莱坞连自己人都不放过。2005年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空中危机》就惹恼了美国三家航空业工会。工会对影片把空中乘务员和乘警描写描写成恐怖分子的情节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工会组织认为,对“空乘”的这种描写是一种侮辱:“他们是飞机上第一道防线,为了乘客们的安全,他们总是把生命置之度外。”
可见只要吸引观众,收敛票房,他们是连自己人都不会放过的。
随便说说,这就是娱乐大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