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布鲁
查看: 262|回复: 0

台湾放映周刊-电影字幕翻译陈家倩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7777-ss 于 2015-5-17 14:38 编辑

筑一座跨越语言的桥
电影字幕翻译陈家倩专访

这部电影你看懂了没?」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一旦少了字幕,这样基本的问题却令人难以答覆。

享受一部电影除了看剧情与声光特效,台湾观众还得特别仰赖中文字幕,藉此了解电影内容与笑点。字幕是讯息传递的桥梁,当翻译通顺时,它的自然不让观众感受到它的存在,因它与电影融成一体,使观影经验也随之提升。反之,误译或不顺的字幕会让好片变成侦探片,侦探片变烂片,大大增加观众的观影痛苦感。如此不可或缺,又如此讲求品质,这座跨越语言的桥由一群隐身幕後的译者辛勤建造,大多数观众都曾享受过字幕带来的便利,却鲜少了解这群造桥者的辛酸血泪。

电影观看形式很多,从院线大银幕、DVD、有线电视甚至电脑下载……等,不同的形式都由不同译者专司,因此会产生同电影不同频道,翻译也跟着不同的情况。此外,不同影片类型也会牵动译者群,好莱坞院线、外语片、独立制片、影展片、影集等等都各自有其译者。由於台湾翻译人手众多,一般大众对翻译的印象多停留於兼差性质,导致翻译品质参差不齐,事实上,专职翻译者并不少,多负责主流观影媒介,有一套翻译流程,作品也有一定水准。只是不同译者会根据片型而改变文字风格(本土化、口语化),挑战观众的接受度,加上字幕一行有字数限制,在涵义呈现上偶尔美中不足,但仍是译者们绞尽脑汁後的成果,其辛劳一言难尽。

打扮年轻、热爱电影是Sara(陈家倩)给人的第一印象。当问及其历练与作品时,不得不倒抽一口气,原来,我们早已透过电影院、大银幕下方的文字次次相会;甚至,还成为【电影英文】专栏中「别看字幕」单元的评论对象(若有触犯,深表歉意)。Sara专翻美商好莱坞院线片,她的最新作品是即将上映的《醉後大丈夫2》,前阵子的院线作品则包括《启动原始码》、《药命效应》、《少女杀手的奇幻旅程》……等知名影片。Sara笑称自己超宅,但很喜爱如此自由的工作方式,也乐於将此视为终生职业。藉着本次访问Sara,放映周报带读者幕後直击字幕译者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请谈谈您的求学背景。当初如何踏入电影字幕翻译这行?

Sara: 我从小就对英文及电影有兴趣,不过研究所前并没有接触翻译。我大学就读於政大,毕业後去日本名古屋大学读研究所二年,因兴趣不合未拿学位,回国後取得辅大翻译所文凭,又去英国一年攻读电影研究(Film Studies),现在就读辅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翻译所研一时期因同学介绍开始中翻英一些公家招标案等;研二时,因喜欢电影,想尝试影视翻译,应徵上群轮(HBO, Cinemax, Star Movies)的小萤幕电影翻译工作。从英国回来後想试试大萤幕,一来酬劳较优,二来较有成就感,於是向金马影展联系,翻译了几部影展片,确立对电影翻译的兴趣,後来转向美商自荐(博伟、福斯、华纳、UIP),渐渐在外片翻译市场有固定量的作品,在银幕上至今已有五年的翻译经验。不过,跟其他入行一、二十年的前辈译者比起来不算资深,我还一直在学习中,尤其有几位电影公司的审稿者也教我许多。

既然字幕翻译可以做到一、二十年,是否表示这其实是个稳定并且得以维持生活的不错职业?

Sara: 目前美商的院线翻译包括我可能主要有三位译者,应该都是专职,没有兼差。我当初入行比较幸运,卡位算是顺利。加上片商发翻不只有本片,有时还会一并发包制作花絮(例如:开眼电影网上「关於导演/演员」那几万字的介绍)、电视上播映约半小时的新片介绍及预告片,并不时接翻独立片商的电影……等,一旦建立信誉,工作便源源不绝。


台湾有许多院线片翻译都出自您手,能否列举几部翻译作品?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类型?
Sara: 近年作品有《醉後大丈夫1 & 2》、《舞娘俱乐部》、《美味关系》、《慾望城市2》、《2012》、《天使与魔鬼》、《天外奇蹟》、《鹰眼》……等。用导演来分的作品则有《醉》片导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的《临门凑一脚》、乔莱特(Joe Wright)的《少女杀手的奇幻旅程》、《赎罪》、克林伊斯威特的《生死接触》、《打不倒的勇者》和《经典老爷车》……等。只要有英文脚本,也可以翻外语片:《七日死亡游戏》(日片)、《非常母亲》(韩片)。以上列举的导演系列我都很喜欢,像最近翻译《醉後大丈夫2》及该导演其他的电影都让我觉得很有乐趣,因为可以使用较活泼、较台的词语(笑)。

中文片名是译者翻译的吗?

Sara: 这是一般大众常问的问题,也是误解。就院线片而言,中文片名是电影公司决定的。美商有时也会先确定片中人物的译名,像是《功夫熊猫》里的所有角色名称,发翻时再提供给译者。影展片则会请译者建议。


翻译虽容易入手,但好的译者却不多见,就您的丰富经验,想请教一位好的字幕译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养成方式。
Sara: 专职的字幕译者需实力强、速度快、极耐操。实力的部分,需中英兼佳,对文字敏感度高,中文表达能力好,若有任何疑虑,不吝惜查询国语辞典。由於翻译用语会随着时代变化,因此也要乐於寻求新知,随时注意周遭流行用语,以便在合适的电影类型与场景内使用,例如现在「小三」可以取代「第三者」一词。这部分可看综艺节目或年轻人写的人气部落格来加强。至於粗俗用语(靠、正点、超屌、超杀)或本土化/台式翻译(讦谯、呛声、剉咧等、好胆唛走),恰当的使用更可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让笑点、爆点加乘。不过使用这些用语时要注意几点:先掌握电影类型再斟酌使用,观众取向年轻、电影内容活泼就很适合活泼的流行用语,但时代剧或宫廷剧则不适用,你总不会期待在《王者之声》中看见「阿娘喂」之类的用语吧。流行用语退潮时则要避免使用。若片商有意将片子发行到台湾以外的地区,本土用语并不适用。我个人会将妙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做记录,以供日後翻译参考。

速度与时间管理也十分重要。美商的影片较赶的从看完影片到截稿有时只有两三天,自己手上可能同时还有不同的翻译案,所以必须好好控管时间以免开天窗,影响信誉。此外,字幕译者因工作繁忙且不定时,有时会影响生活品质,也会为了跟经常合作的片商建立信任,往往不愿意推诿邀案,如此一来,不得不牺牲家庭与朋友聚会,因此要有耐操的心理准备。


一般字幕翻译流程大概为何?
Sara: 每位译者有不同的流程,不过大致上不会差太多。流程主要分为两种,依照有没有试看带(screener)来做区分。通常美商的影片没有screener,毕竟像《2012》这样的大片,不可能让译者拿DVD回家,因此会让译者去电影公司看35厘米的影片。译者第一次看片要很专心,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观察人物说对白时的表情及其它细节。回家後看脚本翻译,译完後润稿,再与影片录音档对照,补上脚本遗漏的台词,顺便依人物的说话语气与速度修正断句。电影字幕为利观众阅读,有十四个全形字的字数限制,要简洁、精准又不失原意。最後在纸本脚本上编号。有screener可供译者在家看的通常是独立片商。我习惯在看片时顺便将脚本断句,剩下的流程则跟前者状况相同。虽然电影公司大多都有审稿人,会将对白修得更完美,但校对的程序还是很重要,不能偷懒。

所以翻译都有纸本或电子档脚本,若发现字幕有误译的情况,应该不是误听的问题?

Sara: 不会,本片翻译绝对有脚本,电影公司一定会提供,因此不需要听译,倒是电视访谈比较多听译的情况。黑人片、特定族群或区域的电影、或像肯洛区(Ken Loach)电影中的英式英文有时腔调很重,听译困难,一定要脚本来辅助。


翻译过程中会遇见什麽困难?

Sara: 曾经在翻影展片时遇过全片都在吟唱诗歌的电影,翻译时需费心思修饰用词的优美,塑造诗歌的氛围。另外,一些较严肃的特定类型,像法律、医学或政治类因为有其专业术语,会比较困难。例如:急救场合时,医护人员会在短时间内说出许多医学术语,所以有必要翻出简短又准确的用字,但毕竟本身并非相关专业,翻出来的不一定是台湾医护人员急救时用的词汇,可能会造成误译的情况。

爱情喜剧片虽对白很多,但与上述类型比起来口语许多,比较好翻,唯一要注意的是断句。当男女主角互相呛声抢话时,对白快又多,涵义也很丰富,这时候便要花脑筋把台词浓缩,取舍并句以免超出字数限制。

我刚走大萤幕时翻到《赌你爱上我》(Lucky You, 2007)这支片,片中一半以上都在打德-州-扑-克,但我没有打牌,第一次看片时心里暗想完蛋了。把脚本拿回家後,先想办法找出**术语的中英对照,还把《007皇家夜总会》打牌的桥段拿出来看,觉得颇有帮助,後来也顺手把这些资料制成档案以供日後查考。类似的情况还有以酒类、球类、运动为主题的影片。这些片子第一次翻译时总是比较辛苦,但下次翻到同类型的片就较易上手了。


电影常会出现俚语、在国外出名但台湾却不知名的人物名或梗,要如何处理因不同文化所造成的传达问题?

Sara: 观众为年轻族群的片型及背景设在现代的影片转换空间比较大,转换的目的是希望观众一看就能了解其代表的涵义与感觉,因此当与片中人物的形象相符时,当红名人蔡依林、小S都可以翻进去,在某金凯瑞的片中,译者把台湾传统糕饼店名取代影片中的外国糕饼店名也不至於太突兀。在口气上,现代片也较能接受比较本土及新颖的语句。相较之下,古装片和艺术片的发挥空间较小,最好还是照字面翻译。句子埋梗或双关语的部分,碍於字数限制,尽量避免用括号加注,只需视状况翻出双关影射的涵义,观众也许无法马上听出双关,但端倪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翻译最高准则「信、达、雅」是否有其轻重?

Sara: 要看影片类型。对艺术片而言,「雅」很重要,译者须斟酌文字,让字幕看来如诗句般流畅、典雅。好莱坞影片的话,「达」比较重要,但「信」也不能少。例如不同人物性格,可在用字遣词上多予琢磨:豪放的女孩可用「老娘」自称,但乖巧腼腆的女孩则不会;年轻人可用「马子」称呼女朋友,而老一辈人物则须避免。译者不能因过於重视笑点(达),使翻译失去原意(信),这样就不尊重原文编剧。


台湾投入翻译的人手众多,而盗版猖獗也使得字幕需求量大又快速,不知是否会因此提高翻译竞争性或造成品质降低的情况?

Sara: 由於影视翻译入行很难,对新手译者而言,为了卡位会较为竞争,但对已经卡好位的译者们则影响不大。译者们各自领域不同,各司其职,美商的院线片由我们少数专职译者负责,独立制片也有其固定译者,不太会彼此竞争。一部电影的字幕版权除了供院线播放,也包括DVD字幕,而有线电视的电影翻译,大多由另一群译者专门处理。

至於盗版翻译多从对岸流出,对台湾的译者并不会造成压力,其速度虽快,品质却不高。台湾品质控管较好,我们交出去的字幕已算是水准以上的作品。


翻译了这麽多影片,也许可窥出观众口味的改变及片商的选片标准?

Sara: 以大众来说,台湾人最近好像蛮偏好轻松好笑的爱情喜剧或喜剧片,以及特效强又有笑点的动作片,像是《钢铁人》及最近的《玩命关头5》、《雷神索尔》,同时口碑也非常重要,口碑好会在网路上或族群间发烧,就会带动票房效应。近年来观众的口味越变越重,加上电影票也挺贵的,观众们开始挑电影,电影公司也跟着精挑细选。以往电影只挂一位一线明星就可以冲票房,但现在电影即使有明星打头阵,外加几位实力派影星,有时仍难逃被拉片(不发)的命运。我也曾经开始着手翻译後,临时被片商通知影片不上了。虽说大众口味偏重,但艺术片还是有自属的观众群,就连某些美商电影公司老板也是其中之一。

至於美商的选片标准则大致上仍以赚钱为目的。若某明星在台湾是票房扫把星,就算在美国上映时是票房冠军,片商仍会决定不在台湾上映。我以前翻过《社群网战》男主角杰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演的《屍乐园》(Zombieland, 2009),在美国上映时是首周票房冠军,後来在台湾也没有上院线,直接转到「校园恐怖影展」播映。反倒是被美商刷掉的影片若是转到独立制片商的手上,各个被当成宝,好好包装、好好宣传。


对於也同样想进入电影翻译领域的年轻人,有什麽话想说?

Sara: 要喜欢电影,时间管理良好,要有耐操、随call随到的心理准备。从事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且较不受重视,但好处是时间自由,不必看老板脸色,还有免费试片可看。我鼓励对这领域有兴趣的读者可先向影展自荐,台北电影节及金马影展都很愿意给新人机会。或者,从小萤幕开始也是蛮不错的出发点,用此累积作品量,待口碑建立,工作便会上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布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布鲁蓝光网(blufans.com) ( 沪ICP备16023182号-1 )

GMT+8, 2025-11-1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