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强 历史看似充满了偶然事件,其实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发展。8月7日晚上,就在奥运焰火即将在北京“鸟巢”上空盛放的前夜,在美国的蓄意挑动下,格鲁吉亚军队无视“奥林匹克休战原则”打进了南奥塞梯,挑起了一场不该发生的地区军事冲突。早有准备的俄罗斯军队随即以优势兵力及火力实施大出有关各方意料之外的“神速”反击,将此一地区冲突升级为一场两国之间的地区战争。于是,在奥运焰火的映照下,在全球观众的欢呼中,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打响了,伊拉克战争后又一场大国地缘战略角力上演了。面对此情此景,身为奥运会东道主的中国自然是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事实上,俄格战争绝非一个偶然的、孤立的突发事件,而是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地缘政治大国及军事强国之间长期角力之下的一个必然结果。表面看来,这场战争的诱因似乎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夺南奥塞梯地区的控制权,实际上却是美国出于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控制里海油气管道、巩固“石油美元本位制”、离间欧盟与俄罗斯关系(同时打击欧元)以及试探俄罗斯战略决心为未来攻打伊朗“热身”等各种综合原因而进行的又一场代理人战争。而俄罗斯方面则审时度势并洞悉其奸,果断采取军事手段实施“有理有力有节”的战略反击,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令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在一众“小兄弟”面前出丑丢人。因此,俄格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美俄两国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以及外高加索地区所进行的地缘-能源战略角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将欧盟、中国、伊朗、独联体国家、东欧各国、塞尔维亚及科索沃等各方都牵扯在内,其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相互纠缠,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国际政治图景。它既是美国一手主导的北约东扩、伊朗核武争端及国际能源斗争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同时也是欧亚大陆战略整合历史进程上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毫无疑问,当前在欧亚大陆上有资格有实力进行战略博弈的地缘政治玩家只有美国、俄国、欧盟、中国四家,围绕格鲁吉亚问题所引发的这一场大国角力,其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实在值得我们来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美国咄咄逼人频繁发动战略攻势
苏联解体后,美国以及西方阵营一边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热烈欢呼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的历史胜利(见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一书),另一边则“乘胜追击”,继续加紧推进削弱、打击俄罗斯的各种战略攻势。美国不仅通过“北约东扩”陆续将前华约成员的东欧国家及部分独联体国家罗致于北约麾下,还试图在波罗的海三国部署北约战机,甚至变本加厉要在捷克、波兰和乌克兰部署所谓“反导系统”,形同将利剑直抵俄罗斯的胸膛。此举无疑大大侵蚀了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导致俄罗斯面临直接而切身的国家安全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实现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以及世界石油生产、运输的地缘-能源双重战略目标,美国继出兵侵占伊拉克、阿富汗之后,自然将战略矛头对准了伊朗及里海地区,接连挑起了所谓“伊朗核危机”和里海油气管线争端,同样直接冲击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地处欧亚两大洲结合部的里海,既位居地缘战略要冲,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沿岸五国围绕里海法律地位(即‘湖海之争’)以及油气资源分配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这既是一场里海各国主权和能源之争,同时也是一场涉及俄国、欧盟、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缘战略利益之争。美国一直希望通过介入里海开发加强在该地区的影响,不仅在经济上使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等国演变为依赖美国的“准盟国”,还希望在军事上进行渗透,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同时对伊朗实行有效的遏制。里海油气资源出口管道共有三条主线,传统的“北线”早在苏联时期即为俄罗斯所控制,经伊朗到海湾的“南线”从经济角度看,原本是出口到西方和亚洲最为便捷、成本最低的管道,但美国及欧盟自然不愿看到里海能源出口控制权掌握在俄国与伊朗手中,因此美国不顾俄伊两国的反对,牵头修建了经济上极不划算的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汉(土耳其)石油管道,为里海油气输出“制造”了一条极具地缘政治色彩的“西线”通道。由于“巴杰管道”横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自然成了“巴杰管道”的“中转枢纽”,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美俄两国进行地缘-能源战略角逐的“兵家必争之地”。
俄国全力以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叶利钦治下的俄罗斯推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西方的“休克疗法”,导致俄国经济每下愈况、综合国力全面衰退、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家安全备受威胁、民众生活贫困不堪。2000年普京接班后,以其高超的治国手腕挽狂澜于既倒,尤其是03年10月在尤科斯石油公司原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准备将大量股份出售给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前夕,普京采取果断行动一举粉碎了美国意欲控制俄国石油能源的战略企图,此举成为俄罗斯得以全面掌控油气能源此一战略武器的关键一步。经过八年时间,油气能源为俄罗斯带来巨大财富,其黄金和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汇储备国。目前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回升,这些成就大大增强了俄国领导人的信心与胆气,亦为今天俄罗斯敢于向美国“叫板”及参与全球战略博弈提供了坚强的实力后盾。在美国以核问题为由力图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之时,普京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以此强硬立场向美国示警:如果美国继续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就会时时处处反美国之道而行。
然而,普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凭借一个能源生产、出口大国的身份,根本不足以支撑其“全面复兴”之梦。“大国复兴”绝非单凭一个“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实现,而必须构建在一个全面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对俄罗斯而言,未来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必须拿到“全球能源的生产、供应、销售渠道”的决策权及定价权。目前,虽然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日产原油950万桶,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市场上所占份额分别达16%和26%之多),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亚及里海国家向欧洲输送能源的管道,但由于没有“油气能源定价权”,也没有自己的“能源金融结算方式”,俄罗斯经济不仅对美国经济难以造成威胁,而且从石油中攫取最大利润的正是把持国际石油贸易及金融霸权的美国。不论是从历史上看(美国施展石油武器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是从现实上看(能源贸易是近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如果国际能源贸易的“定价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手里,也就意味着俄罗斯财政的“会计权”、综合国力的“评定权”始终掌控在美国手里,俄罗斯也就始终摆脱不了巨额石油财富随时被“打回原形”、国民经济陷于崩溃、再度沦为“三流国家”的厄运。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今年七月“八国集团”峰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状态,不应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不能再主导或干预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方向;而一个正在复兴的俄罗斯有权利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建议开始就优化国际金融制度结构进行谈判,同时俄罗斯正在制定有关完善全球经济体系的建议。这个政治信号表明,俄罗斯正在着手建立一个由莫斯科自主的、排除美元结算方式的能源期货交易所;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策划与伊朗、卡塔尔及中亚国家一道,仿照欧佩克模式建立“天然气欧佩克”。这些计划一旦实现,采用卢布或者欧元、甚至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一揽子货币”进行能源结算,均可让俄罗斯彻底摆脱现行的“石油美元本位制”(形同第二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俄罗斯经济的桎梏,将从实质上加速“美元霸权”的终结进程,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此举不仅导致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能源贸易版图产生划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亦意味着北约这个现存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被抽掉了“经济基础”逐步走向瓦解,俄罗斯因此得以有效破解来自北约集团的军事战略压力。有见及此,身陷次贷危机因而苦无良策的美国只得一面向俄罗斯抛出所谓“美俄能源合作”的香饵,另一面则在油气能源输送线路上搞些“小动作”,给俄方制造“麻烦”,意图将俄罗斯的注意力从“能源定价权”特别是“石油美元本位制”上引开。如此一来,格鲁吉亚就被推上了大国地缘-能源战略角力的“刀尖浪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