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46) 片名:La Bataille du Rail
中文:铁路之战
出品:法国
年份:1946
本片像是一系列纪录片的重组,把二次大战时法国铁路员工的地下抗敌行动活生生现于银幕。故事分为几段,包括1994年秘密通过边界、1942年的破坏行动与人质蒙难、1943年游击队突击火车失败、1944年法国方面与联军登陆的呼应(把载有德军的火车弄出轨)等为主线。
该片是雷纳·克雷蒙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参加演出的都不是职业演员。获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国际评委会奖、国际大奖三项。
第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49) 片名:The Third Man
中文:第三者
出品:英国
年份:1949
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描述美国通俗小说作家马相斯应朋友哈里之邀来到二战后的维也纳,但一抵达便惊闻哈里车祸逝世的消息,而且警方告诉他哈里是无恶不作的黑帮分子,但马丁斯在追查真相时发现了破绽。有一个神秘的第三者是其中关键,同时,马丁斯也认识并爱上了哈里的女友安娜。可是,哈里的突然出现,使马丁斯了解了丑陋的真相,导演卡罗尔.里德成功地以光影对比鲜明的映象效果重塑战后欧洲的混乱气氛,亦反映出美苏冷战的时代特色。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出色,但在黑暗中现身的奥森.威尔斯饰演的配角哈里却更抢镜头。
本片荣获1994年戛哪电影节金棕榈奖,第23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金奖,并被评选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
本片被评为电影史上杰出的100部电影之一。
第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51)
片名:Miracolo A Milano
中文:米兰的奇迹
出品:意大利
年份:1951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偷自行车的人》推出后次年,德西卡又拍摄了本片,跟前作相比,想像力高涨但条理稍嫌不足。影片在新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浪漫幻想和寓言的表现方法,比起单纯反映残酷现实的写实手法,更加新颖别致,属于一部又甜又酸的社会喜剧。影片为德西卡带来当年戛纳影展的金棕榈大奖。
第五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52)
片名:The Tragedy of Othell The Moor of Venice
中文:奥赛罗
出品:美国
年份:1952
导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主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琼·芳登 Joan Fontaine
上映日期: 1952年5月10日 法国
第五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52)
片名:Due soldi di speranza
中文:两分钱的希望
出品:意大利
年份:1952
本片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喜剧方面的最早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意大利电影史上占有—定地位。本片不同与意大利喜剧片的习惯做法,把服完兵役回家的青年和他周围的人物即村镇上的贫民,作为主人公。故事的背景是战后的意大利小村镇。编导对人物充满爱和同情,富于幽默感地去表现他们的痛苦、波折和欢乐,以及他们对生活所抱的微弱希望。意大利影评界认为导演十分关心影片外在真实性,比如片中全部采用了非职业演员,并且创造了一种掺杂着那波里方言的对话。导演创立并且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和令人满意的喜剧风格。遗憾的是,本片未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现实。
导演雷·卡斯戴拉尼,1913年出生,30年代未进入电影界,40年代后,与意大利著名导演索尔达蒂和拉都阿达成为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时期出现的“书法派”电影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在罗马的阳光下》、《两分钱的希望》等标志着与了当时正在形成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合。5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重新回到了“书法派”。70年代后,卡斯戴拉尼转入电视片的拍摄。本片曾获得1952年第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六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53)
片名:Le Salaire De La Pour
中文:恐惧的代价
出品:法国
年份:1953
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曹享誉甚高的惊险片经典作。伊维斯.蒙坦德饰演一名勇气十足的卡车司机,在南美的丛林区驾驶一辆装有硝化甘油的卡车作长途运送。由于震动过剧会随时引爆这一批危险爆炸品,因此这般旅程便显得危机四伏,步步惊心。导演经营紧张气氛的手法十分高明,而丛林外景的选择也增加了动作场面的惊险度,其中一场卡车冒险闯过一条残破的吊桥,已成高度刺激的经典场面。好莱坞曾重拍本片,是由罗伊.谢德任男主角的《千惊万险》,但成绩比不上法国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