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帝威帝 于 2012-9-28 10:57 编辑
前几天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电脑不得不重装系统,于是提前将一些重要文件备份到一个很久没用的旧移动硬盘里。等我装好系统再导回这些文件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硬盘里还留存着一些关于影碟的老图片,一张张碟照,一幅幅截图,渐渐推开我记忆的大门。适逢此次布鲁论坛活动,也来说点,与碟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影碟之路。
我87年生,自打记事起,电视就一直是我儿时最要好的朋友。九几年的时候,我念小学,电视上开始大量介绍在国内上映的电影,“美国大片”是当时的流行语。我们当地的大部分学校几乎每个月都会组织包场看电影,大部分都是“美国大片”,这可把我爽坏了,每次走在去电影院的路上,都高兴的不得了。电影过后,很多经典的画面,经典的台词都深深印在我心里,至今难忘。而当时放的都是国语胶片版,使得我自然而然的成了国配党。
念初中的时候,表哥家买了VCD机,当时的VCD机价格不菲,不过它在当时给人带来的视听震撼却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的蓝光。每逢春节假期,表哥都会把VCD机带到姥姥家,我当然也会在那住,于是整个假期,我便成了租碟店的上帝。后来我妈看我这么喜欢VCD,便答应我说,只要考试排在前多少名,就给我买VCD机。我从未这么疯狂地努力学习过。几个月后,VCD机到手了,老鼠遇到了大米,心情自然不用说。我开始大量租碟看,父母在我的影响下也跟我一起看美国大片。这时候问题来了,租来的碟大部分都是原声加字幕的,父母不愿看字幕片,希望看国语配音的,少数VCD倒是国英双语的,可是当我切换到国语时,那配音怎么听怎么别扭,而且一说话就很安静,背景音怎么没了,奇怪。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大概就是盗版,正版应该就没这问题了。后来我得知,新华书店里卖的都是正版VCD,但三十几块的价格在当时简直就是天价,我当然是买不起的。不过我还是会经常去那里,拿起碟子,看看正面主演都有谁,我认不认识,再看看背面的内容简介,有没有吸引我的故事。总之,我会把碟盒外面仔仔细细的看个遍,不过最终还得放回架子上。直到有一天,店里搞了一次特价活动,部分VCD卖20元,虽然还是很贵,但是我实在忍不住,想买一张看看。于是,我买了这辈子第一张VCD:《蛇眼》。回到家急忙放入碟机欣赏,头一次看正版碟,不知道与盗版相比会是怎样的不同,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画面出来了:一声钟响,中国什么什么出版社,我不关心。“现已发行”,嗯?这是啥玩意?哦,原来是在介绍其他电影,都是些火爆的动作片段,而且还都是国语配音的,哇靠,正版碟果然不一样啊。正片看完,好看!用当时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一个字:爽!“这碟买的真值”,我心里这么想。第一次买正版VCD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于是还想再买。从那以后,我大部分零花钱都用来买正版VCD了,收碟之旅正式起航!这期间我认识了德加拉,在当时,它是品质的象征,是VCD里的华伦天奴,是我心中的神。我买的碟不多,都放在床头柜里,经常拿出来摆弄,爱不释手,乐此不疲。
在我开始收藏正版VCD的同时,家里装了有线电视。每次打开电视,我都是先跳到电影频道,看看在放什么。《佳片有约》的推出,影响了一代中国观众。很多个周六的晚上,同学找我出去玩,我都说今晚不行,我有约了,“和谁?”,“电影!”。《勇闯夺命岛》是《佳片有约》曾经播放过的一部电影,我当然也没有错过这期,看过觉得很好看。不过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它和其他的美国大片没什么两样。
到了初三,父母把家里的电视封了,还限制我外出,怕影响我学习,我几乎与世隔绝。中考结束后,我重获自由,这才发现DVD机已经悄然出现在各大电器商场,听人家说DVD画质、音质怎么怎么好,可我不信,能好哪去。直到那天,我爸和我去国美打算买个微波炉,在商场里,我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卖电视的那片区域,惊呆了,怎么会有这么清晰的画面,怎么可能,这也太清晰了吧。我这才认识到DVD的魔力,软磨硬泡,家里换了DVD机。接下来,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走的路了:9区。当时的一张盗版D5在我们当地平均卖三、四块钱,我开始大量购买,因为便宜,我甚至开始购买以前看过的电影,买来重看。就是这重看,使我对《勇闯夺命岛》有了新的看法:演员,动作,音乐,剪辑,台词,一切,用句俗话讲就是,越看越爱看。而且也正是由于这部电影,我才对电影配乐有了概念,原来电影里的配乐也是一门学问,对影片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开头汉默将军的独白,需要悲壮的音乐;电影中间的追车戏,通过快节奏的打击乐可以凸显紧张的气氛;而梅森与女儿见面,配上幽情又感伤的音乐让人更感父亲铁汉柔情。随后我才火星地发现,中录德加拉当年曾发行过一批带有收藏序号的经典电影VCD,并把《勇闯夺命岛》排在一号,足可见其地位之高。
收碟之路走到DVD这里,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新在哪?在观念,在技术。在这之前,买VCD只是为了看电影,电影看完了,碟也就收起来了,“碟”和“影”基本上是划等号的。可是到了DVD时代,变了,技术的进步使得“碟”不只是“影”的依托,更是“影”的升华。菜单,多音轨,多字幕,花絮,小白兔,彩蛋,各种五花八门的互动玩法,远远超越了“观影”这个基本功能,使人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化的时代。这期间的DVD市场亦是最为鼎盛、最为活跃的。那几年,是几乎所有人,包括我,收碟最疯狂的时候,9区,6区,甚至包括外区的洋垃圾,共千余张。我的梦想也在此期间诞生,那就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影院。
再后来,去北京念大学。本科期间,蓝光碟问世了,又是一场奢侈的技术革命,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我想这玩意离我很遥远,我还是老老实实买我的DVD吧。本科毕业后,我去往美国纽约州的一所私立大学读研。到了美国,第一件事不是找房,而是找碟,找哪里有卖碟的地方。几番百度谷歌之后,终于找到一家百思买超市,第一次进到超市里,一排排美国原装正版的DVD和蓝光碟摆在我眼前,口水直流,我拿起来,看看正面,看看背面,再看看价格,最后放回去。这感觉似曾相识,哦,对了,是当年在新华书店里看德加拉VCD的感觉。当时的一张蓝光碟最便宜也要10美元,再算上税,合人民币约80元,对我来说,太奢侈。可我又实在想加入到蓝光阵营。于是,我开始打工赚钱,课余时间我便在学校的体育馆里给汉堡王快餐店炸薯条,工资是每小时9美元多。不干活不知道挣钱的辛苦,第一天干了八个小时,当时没觉得什么,回到家,我连拿筷子都发抖。就这样,攒了点小钱,开始买蓝光碟,我刚到美国时买了新的笔记本电脑,带蓝光光驱的,先拿它对付看,笔记本屏幕只有可怜的14英寸,1366x768的分辨率,可即便如此,仍然能看出蓝光碟高清晰的画质,我看的津津有味。至今还记得我买的第一张蓝光碟是二手的黑鹰计划,买完才发现买贵了,不过忍了,毕竟刚入行不懂嘛。后来,买了25寸的显示器,1920x1080分辨率,接在笔记本上,再后来又买了2.0的音箱,一个小型的迷你家庭影院就这样诞生了,合租的几个室友也会常来我屋里一同观影,那段时间很快乐。
硕士毕业后,我和几个同学搬到加州找工作,因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加州的硅谷就业机会多。找工作期间,我戒了碟瘾,虽然也会经常上网关注影碟相关的内容,但很少买,精力都放在准备面试上。几个月后,一起来加州的朋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参加工作了,我也找到了一份差事,薪水不高,但也够维持生计。朋友们大多各奔东西,为了上班近,我也搬了家。搬家之前考虑到这次搬家可能要住上几年,所以一定要找个满意的。我有种预感,家庭影院的梦想似乎离我越来越近了。
在一次看房时,宽敞的客厅吸引了我,我注视着客厅里的那面墙,仿佛看到了一块屏幕一样,就租它了!之后,我开始上网查阅组建家庭影院的文章,投影,碟机,功放,音箱,幕布,线材,这些都是学问,很深的学问。我虽是这方面的菜鸟,但我胜在有热情,因为这将是属于我自己的家庭影院,我打心眼里想把它弄好。陆续地,各种器材都买好了,都是入门级的,一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买大件东西,不想买太贵的,二是因为我是租房住,不长久,便宜货以后就算淘汰也不可惜。投影买的是Epson 8350,不带3D,无所谓,反正我也不好这口。幕布是Elite的135寸手动拉布。碟机是OPPO BDP93,功放和音箱是Yamaha YHT-497套装。我不是金眼睛金耳朵,没发烧友那么专业,现在的这些配置我已经很满意了。
家庭影院搭好的那一天,我选择了我最爱的电影《勇闯夺命岛》作为我的家庭影院首映。此刻,我的小小梦想,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实现了,其中的多少苦乐酸甜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电影放完的那一刻,我在沙发上坐了很久,一股难以言表的激流涌上心头……
================== 附图部分 ======================
《勇闯夺命岛》的相关音像制品:
美国版录像带(VHS):
美国版镭射碟(LD):
THX认证:
下面这个貌似比较稀少,美国标准公司(CC)发行的LD,含花絮,共三张碟:
CC版的双碟DVD:
中录德加拉DVD:
德加拉收藏版VCD系列里面的夹页,《勇闯夺命岛》排在第一位:
美版普通版DVD:
美版原声OST:
美版蓝光碟,完整收录DVD时代全部花絮:
下面这些是我在美国的碟:
个人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
家庭影院:
幕布有些褶皱,不过观看时大部分画面都不易察觉,忍了。以后等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搞固定画框的幕布,保证其平整。
实际屏摄,未经任何PS:
新片画质大都很好:
动画片,画质堪称顶级:
老片画质参差不齐:
不过《勇闯夺命岛》画质还不错:
PS:照片不都是在同一时间拍摄的,但都为本人原创实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布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