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剑楼 于 2013-8-20 12:35 编辑
世事纷扰,身不由己。最近也没什么精神上论坛发帖。昨天看到某位碟友晒港版《投名状》BD就多回了几句,我认为此片在华语古装电影里是数一数二的,同时此片的中国版完全篡改创作者的意图,毫无可取。我想欣赏历史题材的作品首先要对历史有所了解才能体味创作者的理念,所以将当年一篇旧文发在这里(写作时电影尚未公映),希望能让碟友通过了解历史看到《投名状》比较深层次的东西。电影有诸多缺陷,多少语焉不详,不过在今日中国已属难得——
一、
大清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公元1870年8月22日),东南第一大城江宁府,清晨时分,朝阳初升。昨日下了一场大雨,秦淮河上还氤氲着淡淡的雾气。那闻名天下的十里笙歌并没有因大雨而稍息,此刻画舫隐隐靠岸,一夜颠倒的公子王孙们熏熏然踏过搭板,衣襟上还留着脂粉的腻香,在家奴搀扶下纷纷起轿。市声渐次起,鸡犬又相闻。这一日,如这六朝古都千年来许许多多平常的日子一般,正是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时。 很难想象,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修罗场。继江北、江南大营的数载围困后,绰号“铁桶”的九帅曾国荃率领数万湘军将当时还是太平天国“小天堂”的江宁(天京)再次围得水泄不通,昼夜炮石猛攻。城破后又纵兵烧杀劫掠,流血盈渠,大火三日不息。然而此刻,兵火的遗迹似乎已消失殆尽,在曾国藩、李鸿章师弟两任江督修养生息下,昔日的繁华气象渐渐恢复,而现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更以“能员”著称,蠲免钱赋、肃清匪盗、振兴文教、平反冤狱,最为江宁百姓感戴。 “今天又是马大人练兵的日子”,许多百姓一早便拥去江宁府署西面的栅栏外,争看校场里绿营兵勇使洋枪打靶。马新贻天未大亮已来到校场,高高坐在检阅台上,在总兵刘启发、营务处总管袁保庆、记名总兵署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等人的簇拥下仔细的考察成绩,随着武巡捕叶化龙将马新贻的号令传出,枪声大作。 原来马新贻莅任时上奏:标兵虚弱,无以壮根本,请选各营二千五百人屯江宁,亲加训练。准奏后,他将选出的兵勇编作五营,规定每日操演两次,专习洋枪、抬炮、长矛,每月廿五日校阅,重点是看兵勇用洋枪打靶。每次校阅,马新贻都要亲临,当时总督府借用江宁府署,与校场只隔一条箭道,马新贻步行来去,甚是便当。昨日本逢考期,因大雨延至今日。 这时随着枪炮轰鸣,硝烟弥漫,围观的百姓纷纷喝起彩来。人群中一条大汉却紧紧咬着牙,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住远处高台上的马新贻。这人劲装结束,全身紧绷,尤似一只随时便要跃起噬人的伏兽。 巳时(上午9点)刚过,远远的只见马新贻站起身,左右将士也站了起来,似乎便要离开。看热闹的百姓向箭道挤去,那大汉被人流一裹,也到了箭道一侧。几个卫兵不停吆喝,一时那里弹压得住。 马新贻正待走下检阅台,叶化龙匆匆赶上来,躬身道:大人,箭道两边挤满了百姓,等兵丁驱散后您再下去。马新贻挥手道:不必了,百姓要看看我又有何妨。当下昂首而行。喻吉三与叶化龙带着几名武弁跟随在后。 马新贻红顶蟒服,玉带朝珠,人又高大轩朗,一路走来当真光彩四射,威风凛凛,直让夹道百姓赞叹不已。将至督署西便门,人群里忽然跑出一条大汉,跪倒在地,高声呼叫:大帅救我!大帅救我!马新贻听是山东乡音,停步看去,不禁皱眉,说道:你还未回去吗?那汉子只是磕头。马新贻有些不耐烦:我已给了你两次,如何又来?!当下拂袖而去。这汉子是马新贻的同乡王咸镇,是个武生。其人好赌,几次来找马新贻,说是回家无川资,得了银子转眼便在赌场输掉。马新贻知道后,吩咐仆人,再不准他进督署,今日却又寻机来告帮。 制台大人,冤枉啊! 马新贻还未走出两步,人群里突然又冲出一条大汉,口呼冤枉,飞奔近前。喻吉三等人欲待阻拦,却已不及。马新贻转头去看,说时迟那时快,那大汉猛地从衣襟内抽出一柄利刃,烈日下精光一闪,马新贻右协下早中,叫一声:扎着了!扑地便倒。这一刀显是拼尽全力,直没至柄,鲜血喷涌! 人们都惊得呆了,过了一会,武弁们才一拥而上。那大汉并不逃走,束手就缚,高喊:痛快!痛快!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说罢仰天狂笑。 此时围观的百姓犹似炸了锅一般,乱作一团。喻吉三等人慌忙抬起已人事不省的马新贻,又抓住还跪在地上的王咸镇,将他与那大汉一起押进督署,迅速关上便门。一边飞马延医,一边飞报江宁将军魁玉。 这样一件奇事,立时轰传全城,于是待到将军魁玉、署理藩司孙衣言、臬司梅启照、学政殷兆镛以及江宁知府、上元江宁两县令赶到督署,门外已聚集上万百姓,看热闹的人将总督衙门团团围住。 众官也无心弹压,急急去上房看视过马新贻,立刻升堂开审。那大汉被五花大绑押了上来。魁玉拍打惊堂木,喝道:大胆凶徒,竟敢行刺马制台,你究竟是何人?何处人氏?从实招来! 那大汉面无惧色,从容答道:俺是河南汝阳人张文祥。[一]
二、
马新贻被刺后数度昏迷,翌日下午便告伤重不治。这位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被曾国藩认为是“近世官场中一个精明强干角色”的壮年总督在爬到权力颠峰时突然离奇死去,一时举国哗然。 史料记载,马新贻,字毂山,号燕门,别号铁舫。山东荷泽城东北马垓村人。先世回民,数代为官。道光廿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与李鸿章同年,但未入翰苑,榜下即用,除安徽建平知县。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任合肥知县时开始带兵,随钦差大臣袁甲三破太平军盛家桥、三河镇等据点,其后自募骁勇复庐州,升庐州知府。马新贻在安徽战场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做战,屡立战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授按察使,寻迁布政使。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擢浙江巡抚。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月任闽浙总督,八月便接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马新贻为官,很有政绩。早在安徽任知县时,便“以勤明称”。巡抚浙江,学习曾国藩的做法,奏免“逋赋”(因战争而拖欠的赋税),“奏减七府浮收钱漕”,“请罢漕运诸无名之费,上从之,命勒石永禁”,“筑海宁石塘、绍兴东塘,浚三江口”,“厚於待士,会城诸书院皆兴复,士群至肄业,新贻皆视若子弟,优以资用奖励之”,“严州、绍兴被水,蠲赈核实,灾不为害”;督闽浙、两江,致力捕盗,裁撤扰民关卡。所以《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三”说马新贻“官安徽、浙江皆得民心,治两江继曾国籓后,长於综核,镇定不扰。”。所谓“长於综核,镇定不扰”,意思是善于综合治理,安定一方。 马新贻死后,江宁、安庆、杭州、海塘等地均建祠祭祀,江宁百姓更将马新贻曾经住过的一条街改名(今南京马台街)以为纪念,可见马新贻确实政声卓著。 看马新贻的履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马新贻因征剿“发匪”“捻匪”的战功起家,但他与湘军集团并无渊源,尽管他在安徽时曾经是曾国藩的属员;二,马新贻受“圣眷之隆”,可谓一时无两,升官速度之快,按今人俗语“搭直升飞机上去的”。尤其在同治朝慈禧当政后,五年间便从一个革职起复的兵备道升至封疆大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总督。[二] 朝野对此颇多议论,舆论普遍认为马新贻德薄功浅,让他继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过于破格。要知道,有清一代,所设八个总督(光绪晚期增东三省总督),虽以直隶总督位尊,但真正的“肥缺”在两江。所谓“国家财富,悉出两江”,如此重地,清廷岂能“轻授”,向非老成素望、大德大功者不任。慈禧之所以力排众议,迅速提拔马新贻,其实就在于马新贻非“湘系”的背景。 自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起事,二月便攻克永安州,建号“太平天国”,其后连下芜湖、九江、武汉等重镇,定都江宁,改名天京。十三年间战火绵延十八省、六百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捣破直隶,逼近京畿。清军合围征剿的江北、江南大营先后被打破,一时颦鼓动地,神州板荡,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存亡之秋,正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曾国藩挺身而出,自募民兵,以卑微之职、文弱之身起而“勤王”。凭着一股“蛮霸”的精神,屡败屡战,九死一生,终于“挽狂澜于即倒,起大厦于倾覆”。 但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洪杨之乱”基本平定后,曾氏兄弟的湘军便成为清廷新的心腹之患。尽管曾国藩裁撤了大部分军队,所保留的水师也改制编入绿营,但这些“骄兵悍将”始终难以经制。当时形势,“选州必出于湘人”,而两江更被湘军集团认作“私地”,清廷要控制东南,惟有“釜底抽薪”,更换一个强硬的“自己人”去领导。 恭亲王奕在举荐马新贻时上奏,“马新贻精明强干,操守亦好”,“要这样的人,才能把那些骄兵悍将妥为安置”。这话再明白不过。所以马新贻巡抚浙江,接的是开缺回籍的曾国荃的班,而清廷一将曾国藩调任直隶,便迫不及待的令马新贻制军两江。史传记载马新贻任江督,除调整人事,尤致力于“捕盗”。捕的什么盗?恐怕大部分是被朝廷裁撤而无资遣散的湘军游勇。如被马新贻所杀的巨盗卜小二便曾是湘军将领李朝斌的部下。这些人滞留两江不去,呼群结党,与湘系官员连成一气,不但危害一方,更对大清王朝的统治形成威胁。 此外更有传说马新贻到两江领有特殊使命,慈禧密旨令其彻查湘军攻陷江宁后私匿的太平天国财富。 这样一个可谓慈禧之“私人”重臣,居然在光天化日下被刺杀,清廷震怒异常! 七月廿九日,清廷连下四道上谕,命江宁将军魁玉“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着魁玉督饬司道各官,设法熬审,务将因何行刺缘由及有无主使之人一一审出,据实奏闻”,密旨安徽巡抚英翰加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并急调曾国藩回任江督。 八月三日、五日、十八日又一再下旨,“情节重大,亟应严切根究”,“务将行刺缘由究出,不得含混奏结”。 显然,清廷自始便怀疑本案绝非张文祥一人所为,所以明确提出“严究主使”,且对魁玉上奏的“所供各情一味支离”越来越不满。于是,慈禧以五百里加急上谕,指派漕运总督张之万“驰赴江宁”,接替魁玉主审。大概是慈禧晓得这位状元郎精于黄老,善打“太极拳”,此谕刚发,又下密旨,告诫张之万“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 但延至十二月初,清廷仍未得信谳。张、魁上奏的张文祥为发匪遗孽,挟仇报复,并无主使的结案奏折更引得舆论大哗。慈禧召见诸军机大臣会商后,明发上谕,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驰驿前往江南”,会同回任江督的曾国藩审理此案。 这厢案件尚云遮雾绕,民间已谣诼蜂起。先是江宁酒楼茶肆大唱《金陵杀马》评弹,上海租界里的丹桂茶园又排演《刺马》新戏,轰动一时。
(二楼继续)
|